2011年6月1日,台北故宫博物院“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特展”正式拉开帷幕,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的《剩山图》与原属一卷的台北故宫藏《无用师卷》将同时展出。这幅《富春山居图》究竟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故事?为何它的命运,牵动了那么多人的心?艺术人文频道《博物志》制作播出了两期特别节目《合璧》,讲述《富春山居图》及其作者黄公望的传奇故事。
名画的多舛命运
《富春山居图》是元代四大家之一的黄公望晚年名作。他花了三年时间完成此画之后,便送给了好友无用禅师。谁也没料到,它之后的命运竟会如此多舛。明朝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在大画家沈周手里被盗。明末清初,真迹流传至宜兴吴洪裕手里。临死时,他竟想效仿传说中唐太宗以《兰亭序》陪葬的故事,命晚辈焚画殉葬。吴洪裕阖眼后,他的侄子将《富春山居图》从火盆中抢救了出来。画虽未毁,却断成一大一小两截。
然而,这并不是故事的结束,后人对这幅传奇名画的追寻,上演了无数场真真假假的戏。经重新装裱,《富春山居图》分为《剩山图》与《无用师卷》两本,流落民间。其中,《无用师卷》曾与一幅赝品被先后贡入清宫,自诩风流的乾隆皇帝却错把真迹当成赝品,锁于深宫。直到抗战时期,故宫珍贵文物南迁,知名书画鉴定家徐邦达才为它验明正身。而另一幅《剩山图》,也幸在乱世中被书画大师吴湖帆慧眼识出,得以存世。
《博物志》特别节目《合璧》梳理了历朝历代的各个版本的《富春山居图》,通过情景再现的手法,为观众完整再现了《富春山居图》从诞生,到分开,之后各自颠沛流离的流传过程。
名画的文化价值
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两会新闻记者会上回答台湾记者提问时,讲了《富春山居图》辗转流失、分藏两岸的故事,希望两幅画能合成一幅。在各方努力下,今年6月1日,浙江博物馆藏《剩山图》来到台湾,与台北故宫博物院《无用师卷》合璧展出。这幅生于庚寅,毁于庚寅的传奇名画,经过了三百多年的漫长等待,终于又在一个庚寅年完璧。
虽然人们更为熟知的是《富春山居图》跌宕起伏的流传故事,然而为何两岸合展独选黄公望的作品?这幅作品的文化价值在于何处?博物志《合璧》特别节目为此特意采访了上海博物馆馆长陈燮君及书画部主任单国霖。
据介绍,《富春山居图》在中国绘画史上,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一幅作品。中国山水画,自元代黄公望起,有了巨大的转折。以黄公望为首的文人画家们,将江浙一带的丘陵,由具象描绘,提炼为自然纯粹的线条。《富春山居图》则是中国文人画的典型代表:出于自然且表达主观感受,又重在寓意;以书入画,注重笔墨形式美;追求笔墨的疏野淡泊之美。
荧幕再现名画风采
《富春山居图》两岸合展,是人们在三百年后第一次得以同时目睹名画的两个部分。然而可惜的是,它们虽然静静地躺在同一个玻璃展柜内,却再也没法回到那幅三百年前,被火焚烧前的浩瀚巨作。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博物志》特别节目《合璧》中,采用电视特效,将《无用师卷》与《剩山图》进行拼接,使这两幅原属一卷的画,真正合璧成为一幅完整的七米长卷,为观众再现名画最初的风韵。
丹青国宝,山水合璧。艺术人文频道《博物志》节目,从《富春山居图》两岸合展这一盛大的文化事件出发,深度挖掘这幅画作的传奇经历和人文内涵。除了完整再现《富春山居图》跌宕起伏的流传故事之外,更为观众呈现黄公望以及他所代表的文人画,在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特殊地位和意义。在文化热点的新语境下,解读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加深观众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博物志》特别节目《合璧》(上、下)于6月17日、24日晚21:30分在艺术人文频道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