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火了,这些城市历史影像藏不住了
1月9日晚,热播剧《繁花》迎来大结局。
在波澜起伏剧情和演员精湛演技之外,众多当年真实画面让观众打开了一道记忆闸门,集体回到风云变幻的上世纪九十年代,由此带来的社交话题一波接一波。
少为人知的是,这些历史影像大多由上海音像资料馆(SMG版权资产中心)提供——2020年起,音像资料馆为剧组提供专题咨询服务,由专人定向查询、整理资料。总计提供60多个、累计1800多分钟的历史影像素材。
历时三年合作
2020年,《繁花》剧组即与上海音像资料馆取得联系,希望能够借鉴馆内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与上海相关影像资料,深挖城市变迁以及百姓生活状态。
用工作团队的话来概括,由此开启的是一次历时三年,“从历史场景参考需求”到“珍贵历史影像版权购买影片应用”的多纬度合作。
工作清单显示,“黄河路““南京路”“外滩”等上海地标性城市形象影像资料成为高频热词。此外,还特别关注了和平饭店、市百一店内外场景与人物穿着等样貌资料。
正是凭借这些丰富影像记忆,剧组在车墩影视基地1:1复刻搭建年代城市街景。与此同时,狭窄的弄堂、拥挤的楼梯、摆满东西的过道……这些关键元素助力作品成功营造彼时浓郁的烟火气与时代感。
时代图景描摹
《繁花》的艺术魅力在于,借助个性化人物塑造,不仅真实还原连番商战,同时也见证上世纪九十年代上海的踔厉奋发。
因此,如何描摹“时代变迁下城市发展图景”成为工作团队聚焦重点。
这其中,宏大事件如1990年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1994年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首次亮灯等。细数剧组版权授权资料,则重点以金融方面为主——包括证券人员工作、首批股民买股票等镜头。
细致环节则包括了上海市民的衣食住行,看电影、买菜、吃年夜饭等。“比如穿什么衣服?怎么穿?年轻人喜欢穿什么?年纪大的又喜欢穿什么?再比如煮饭的环境是怎么样?还专门查过一波上海人的年夜饭都有些什么菜品,跨年灯光秀、放烟花,市民怎么去看花灯......”
建设中的东方明珠广播电视塔
百姓年夜饭
一个细节印证是,从上海当年公交车环境声、电车“叮叮”声,到轮渡的汽笛,剧组都希望找到“最合适的那种”。为此,工作团队花费了极长时间才顺利完成。
所有努力,目的只有一个,“在艺术创作中真实还原当时场景”。
值得一提的是,《繁花》剧版上线后,工作团队再接再厉,围绕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上海市民生活种种,策划了系列短视频“换个方式打开《繁花》”,目前已经在“影像上海”视频号上线。
事实上,这并非上海音像资料馆团队首次为热播剧提供历史影像服务——除了《繁花》,此前还有《理想照耀中国》《大浦东》《大江大河》等作品,都受到来自片方充分肯定。
上海音像资料馆现有从1898年至今上海的新闻纪录片、专题片、素材以及各类影像档案10万部。下一步,工作团队正尝试将最新AI人脸识别技术运用到考证工作中去,目标是持续提升资源管理能级,创造新的媒体资源价值。